您好,欢迎访问半岛·(中国)官方网站-bandao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027-88914166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半岛工业园88号

咨询热线:

027-88914166

18827041010

天津“1路”公交车简史

发布时间:2025-01-31 07:26:27人气:

  天津“1路”公交车简史2025年是天津公交值得纪念的一年,1925年中国商人李树堂、刘仁甫创办了天津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同兴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从万国桥经河东六纬路至大直沽、小孙庄的短途公共汽车线路,这条路线也是后来天津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的前身,一百年间,公共汽车也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今年还是现在的1路车队建队60周年,今天让我们登上历史不同时期的1路公交车,来追忆那些乘车的过往记忆。

  众所周知,天津是中国第一个开通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在1906年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开通了围绕天津老城的白牌有轨电车,但是公共汽车的出现比有轨电车要晚的多。在上世纪20年代初,比商也想趁着第二代金钢桥修建之际,想将电车线网从老城厢东北角通过金钢桥、大经路(今中山路)通往现在的北站,同时愿意承担建桥的部分费用,但由于沿线居民和商户对外国资本的强烈,不想因为通行比商的电车,扩大外国人在华界河北新区的势力范围,加之人力车夫的多次,因此公共交通线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河北新区几近空白,也直接影响了海河北岸现今河北区一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解决河北新区的交通问题, 1932年10月15日,当时的天津市政府开办了公营的“天津市公共汽车经理处”,内设经理一人、事务员若干人、一人、稽查六人、司机和售票生各十四人,公司有威利斯牌汽车10辆,车辆载重一吨半。并经营①从官银号经大经路到北站;②东浮桥东西方向穿老城里至西关街;③北大关南北向穿老城里至宁家大桥的三条公共汽车线路。但实际上因为车辆少,只有官银号至北站的一条线路正式通车,运营时间从早上7点半至晚10点,这也是河北新区境内出现的第一条公共交通线年,中国商人又创办了“云隆功记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从国民饭店至小刘庄的线路,这条线路的南半段,在下文中将详细介绍。

  天津沦陷时期,到了1938年9月1日,当时的伪市公署成立“华北汽车公司天津公共汽车部”,后又改称“天津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期间,公司将原先天津市内的汽车线路全部强行“收编”,北站至官银号的线号线”,线路途经北站、铁路局前、冈纬路、市公署前、宇纬路、贾家大桥、金钢桥、交通公司、东门、东南角并延长至当时日租界的商业中心——中原公司,同时将国民饭店至小刘庄的线号线”,线路也从中原公司向南经松岛街、国民饭店、小营门、大营门、十号路、十二号路至小刘庄,在加上同时从中原公司发车的至东站的5号线号线,原日租界旭街一带也就取代了北大关和国民饭店,成为了天津公共交通的中心枢纽,同时也打破了比商不准在电车行驶路段通行公共汽车的限制,公共汽车也成为有轨电车线网的延伸和补充。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第1号线”延长至天增里中国大戏院,“第4号线”改回国民饭店发车,并开通了与花牌有轨电车并行,从东北角至劝业场一站直达的“第10号线”。因此,天津市内的公交中心枢纽又重回劝业场一带,国民饭店也成为多条公交线路向全市东南西北辐射的公交枢纽。另外在1947年3月15日电车公司又修通了从北站经中山路至大胡同的紫牌单轨有轨电车线路,从此开始天津有轨电车的线网发展中心也移到了河北新区,北站也逐渐成为电车、汽车重要的始发站点。

  解放后1949至1951年的三年恢复期,1路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换新车,并嫁接改造线型客车运营,这也是解放后天津第一批引进的进口新车,替换了原来线路使用的美国道奇卡车改装的旧车型。但由于此种型号车辆油耗过大影响运营,为了充分利用紧缺的车辆资源,转年又将这批车改装成了无轨电车,后又更换奔驰和伊卡路斯等型,因此1路在那个年始就一直使用最新、最先进的车辆运营。

  同年5月18日,为了便利市民出行减少倒乘,公共汽车公司将“第1号线号线路,线路从北站经新大路、律纬路、月纬路、宙纬路、元纬路、金钢桥、东北角、东门、东南角、南市、百货公司、劝业场、国民饭店、烟台道、小营门、大营门、绍兴道、十二号路至小刘庄。形成了一条贯穿市区南北核心路段的一条近10公路长的超长线路共同组成了市区公交线网的骨干核心线路,也相当于一棵树的树干,其他线路像树枝和树叉,围绕这两条线向四周辐射延伸。

  也是在同年的10月1日,紫牌有轨电车修通双轨从北站至大胡同经东马路、和平路、赤峰道延长到了大沽路人民医院,取消花牌有轨电车。1951年7月28日,又修通了从北站经昆纬路、小树林、新货场至东站的新蓝牌电车。转年12月25日,新蓝牌和老蓝牌电车连接,改成从北站经东站、和平路、东马路至北大关的超长线路;红牌改为从东站经和平路、南马路至西南角;黄牌改为从人民医院经和平路、东马路、北马路至西北角。因此多条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也形成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从北站经中山路、东马路、和平路十里繁华商业带公共交通的核心客流通道。

  在整个五十年代,石油供应非常不稳定,为了解决燃油短缺导致可运营车辆减少,发挥有轨电车的运营优势,“以电代汽”成为天津公交发展的趋势,因此到了1955年10月1日1路撤出与有轨电车并行的路段,线路缩短为天津饭店(国民饭店)至小刘庄。同年12月1日,1路又与老6路(下瓦房至灰堆)合并改为从和平站经建设路、大沽南路至灰堆,线路途经北平道(唐山道)、烟台道、新华医院、小营门、大营门、人民公园、下瓦房、东楼、十八街、北楼、南楼、大明钢厂、土城北、土城南、棉纺四厂、四厂宿舍、毛织厂、陈塘庄西、陈塘庄、钢厂宿舍、复兴门、下河圈等站。成为了一条从市中心至市区东南部连接近郊区的一条重要骨干线路。

  另外,结合“以电代汽”的发展方针,有轨电车线月,红牌有轨电车改为从东站经滨江道、和平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大胡同、中山路至北站全长10.1公里的大环线日改为从人民医院经和平路逆时针围城转,黄白牌从人民医院经和平路顺时针围城转。在加上此前的紫牌和蓝牌,从市中心东站、劝业场一带至老城厢、中山路方向主要的交通方式也由有轨电车所取代,和平路至东马路、中山路方向仅保留4路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北站也成为红牌、蓝牌、紫牌三条线的终点站,同时也是当时全市最大的有轨电车线路枢纽。进入五十年代末期,燃油供应继续恶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非运营里程,从1959年5月3日起,公共汽车公司分别在中心公园、和平站、小王庄等终点站实行分站停车办法,即运营结束后车辆不回厂,因此花园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成为了1路的停车场。

  到了1960年,为了进一步将公共汽车客流向有轨电车引导,1月27日蓝牌电车改为只从北站至东站,不再去北大关;另外红牌与黄牌互换终站,红牌改去赤峰道人民医院,黄牌去东站,因此转老城厢通往北站的红牌电车进一步取代了1路撤出的路段。这个时期也加上多条无轨电车线路的开通,因此公共汽车的客流量和运营公里也降至最低点,电车交通也逐渐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有轨电车的运营数据也达到了历史最顶峰。同年10月因“困难”导致工厂单位缩短劳动生产时间,1路通往陈塘庄工业区的小圈车停驶,线日,为了将有限的可运营车辆投放在主要大客流路段,1路缩短改为中心公园至尖山,陈塘庄至灰堆一段改为20路在高峰时段运营。

  这种燃油供应困难状况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建设投产到了1963年才逐渐得以缓解,并且那时候有轨电车因车辆老旧、车况差导致事故多发,轨线设施的更新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因此到了1964年,公共交通则提出“大力发展公共汽车、淘汰有轨电车、维持无轨电车”的方针路线,为了改善和平路主干线的交通状况,拟将该路段有轨电车线路拆除,以大容量公共汽车代替。同年我国与法国建交,法国为中方提供一系列技术和设备援助,引进了“贝利埃”卡车底盘,并在同年11月26日完成样车制造并开展性能试验,这也是天津首次出现的铰接式公共汽车。

  1965年3月1日,电车公司拆除了滨江道、和平路至东南角的有轨电车轨线,也就是有轨电车在和平区境内全部撤销。同日8点30分起紫牌、黄牌电车全线停驶,开通从花园站经劝业场、百货大楼、南市、东南角、东北角、金钢桥、黄纬路、宙纬路、辰纬路至北站的新1路公共汽车代行,全长5.8公里。与此同时新的1路车队也正式成立,并与24路共同配备了50部“贝利埃”铰接式公交车投入运营,老1路改线路缩短为从中心公园至土城。从那天开始崭新的“大红头”也成为了天津“十里繁华带”的一道流动的风景。1路的新终点站(渤海大楼下)原是一片住宅,为了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民乘车的需要,把这里改建成了公共汽车终点站,站名也因邻近中心公园而得名“花园站”。

  到了“”时期,改名风潮盛行,劝业场改为“人民商场”,国民饭店改为“人民饭店”,渤海大楼改为“人民大楼”等等,因此1路的花园站也改成了“人民大楼”站,尽管有的地名在“”中、后期都恢复了原名,但1路终点站名直到2003年以后才正式恢复为渤海大楼站,这也成为几代天津人的共同记忆了。到了1973年1月1日,有轨电车全线路等汽车线路取代。

  从1978年开始,1路陆续淘汰了陈旧的“大红头”,更新20部TJ670型黄河铰接公共汽车运营,这种车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款柴油铰接车,车长17米定员200人,直到现在也是天津使用过的运力最大的公共汽车车型, 缓解了之前车辆不足、上车拥挤、候车时间长的状况,“黄河”在中山路、东马路、和平路的咆哮声也是70、80后人群对1路最深刻的印象了。

  进入80年代,伴随着城市发展,1路的客流呈现多时段、多样化的显著增长,因此车队也开通了从人民大楼到北站的越站快车,也就是只停大站,中山路上的小站不停。线路则配备了丹东黄海单机柴油客车,这种车从1983年开始引进,同批次共30部,同时该车型还在从和平站至南郊的优质线路运营过。

  1路的线年代初一直没有大变化,直到1993年11月1路延长至北站体育场,自此线路也沟通了北站外至市中心的交通,把中山北路和中山路正式连为了一体。也是在同年9月,1路又一次更新了汽油的金马牌铰接式公共汽车,这也是1路最后使用的铰接车型了。

  1994年1月1日起公交公司改制,实行更名换体、减编缩员、优化企业结构,原公交各厂也更名为各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因此在改革的大潮中天津公交也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专线、小公共线路车队开通了从人民大楼至建昌桥的专线线路,从而使北站外、建昌道居民区通往市中心更加便捷半岛官方网站,这条线年规范线路。当时常规线路搭配专线这种情况,在其他和平路行驶的老线路均有相同的情况,比如24路开通了与老线等等,这些线路与老线路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车型更新更舒适,月票无效票价一元,小公共还能招手停就近下,而且是个人承包的形式,运营方式灵活,因此在改革初期也是市民改善乘车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是改革也使1路在“十里繁华带”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从1994年到1999年,在和平路行驶的全日公交线路开通,覆盖了中山路至和平路全程路段,因此1路也与这些线路形成了极其微妙的“竞争”关系。那时候为了抢占大客流繁华路段的线网资源,几乎所有的路线路行驶的沿线道路转一圈,从而也造就了上世纪末公交线路空前“繁荣”的景象,公交车接连不断车水马龙的“盛景”,也是上世纪末和平路最后辉煌的真实写照。

  然而进入新世纪,这种 “繁荣”的景象伴随着和平路的改造戛然而止。从2000年3月9日起,和平路从福安大街至赤峰道路段断交修建步行街,涉及24条线路开始绕行福安大街、张自忠路、吉林路、赤峰道,1路专线路绕行河北路、山西路。因绕行路段道路狭窄,1路更换单节车运营,改走海河边也使客流量骤减,导致1路的运营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发车数量日益减少。同年9月8日和平路改造工程完工,巴士公司开通了从东北角至中心公园的900路,转年4月30日又延长至小刘庄,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这条线路与专线路合并改走现今的走向通往建昌桥,同时同样改走河边的24路、37路也取消了与之并行的专线路延长至三和小区,新的客流增长点又给1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线路才又恢复了一丝生机。

  进入新世纪,1路不仅线路有所延长,同时车辆更新也非常频繁。2002年8月,1路更换了8米中通和10米杭州东风空调车型,这也是1路第一次配备空调公交车。2003年,由于客流持续增长,8米车型不能满足运营需要,又全部更换10米大容量车型。2007年以来,1路又多批次更换丹东黄海客车,并增加空调车型,因此1路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海专业户”。

  2012年4月28日,为配合地铁3号线路终点站迁往新建的长春道津塔公交站,也就是原来法国菜市的原址,线路北端也延长到了览桥里。虽然曾经的“十里繁华带”已不如往昔,但1路这条拥有90多年历史的老线路还依然用独特的方式在此守候,见证着中山路、东马路、和平路的百年变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